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視頻 朱倩萱
長沙天心非遺青創基地的工作室里,色彩斑斕的面團在陳金成指間翻飛。
威風凜凜的關公、潮玩圈大熱的“labubu”、按比例縮小20倍的天心閣微縮模型……21年匠心守護,他將傳統技藝蛻變為融湖湘文化、潮流元素與科技力量于一體的文化新載體。
(陳金成為第五屆湖南旅發大會創作的“醒獅”面塑作品。 鄒偉瑜 攝)
承脈蕭派,讓長沙面塑有了“身份”
陳金成與面塑的緣分,始于家族木雕手藝的耳濡目染。
“家里做木雕時,會用面做樣稿,我從小就跟著玩面團。”這份童年記憶,在他2010年拜面塑大師蕭占行為師后,逐漸沉淀為專業堅守。
“蕭派面塑”以“復原經典故事人物”為特色,不憑空捏造,需深入理解四大名著等典故后再創作,這讓陳金成養成了“從文化里找靈感”的習慣。
彼時的長沙面塑,還只是街頭巷尾的“小玩意兒”,沒有系統的非遺身份。
2016年,陳金成推動長沙面塑從區級非遺立項起步,一步步升級為市級、省級非遺項目,并在2023年成功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
“以前提到長沙面塑,大家只知道簡單的孫悟空、豬八戒,現在它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也有了更高的展示平臺。”陳金成說,如今的長沙面塑已突破“一根竹簽”的限制,能用鋼絲支架定型,作品覆蓋雕塑層面,成為展現湖湘文化的重要符號。
破圈創新,讓非遺“潮”起來
2014年,陳金成在長沙太平古街開了一間長沙面塑實體店。“當時就想讓來長沙的游客,都能近距離了解面塑這門手藝。”陳金成坦言,起初店里主打傳統題材面塑,雖吸引不少關注,但他很快發現,年輕人愛傳統,但更愛“新鮮表達”。
這份觀察,成了長沙面塑創新的起點。陳金成開始大膽將潮流元素融入面團——國漫《哪吒》里個性鮮明的哪吒、申公豹,潮玩圈熱門的“labubu”,甚至還與騰訊合作,依據設計稿復原韓信新皮膚。
“作品不是簡單照搬IP形象,而是二次創作。”陳金成說,創作前會深挖IP文化背景,注入傳統典故內涵,既保留面塑手工塑形的肌理感,又精準踩中年輕人的審美偏好。
為了讓面塑更貼近長沙本土文化,陳金成又將目光投向城市地標。
按原比例縮小20倍的面塑版愛晚亭,每一片瓦片都由面團手工裁切、逐片拼接;復原天心閣時,他帶著團隊實地測量,耗時半年還原每一根柱子的細節,還特意在城墻角落加入表情各異的“潮玩獅子”,讓古建的厚重與潮流的靈動碰撞出獨特魅力。
一系列創新嘗試,讓長沙面塑從街頭小店走向更大舞臺。2024年央視春晚長沙分會場與元宵晚會上,陳金成團隊打造的火宮殿場景面塑驚艷亮相——銅官窯拉坯、糖畫等非遺技藝,搭配臭豆腐、糖油粑粑等長沙美食元素,生動再現了長沙廟會的熱鬧氛圍,讓更多人見識到面塑不僅能塑人、塑潮玩,還能成為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載體。
跨界融合,讓傳承有未來
“非遺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得聚更多力量、找更多路徑,才能讓老手藝活在當下、走向未來。”在長沙面塑的傳承之路上,陳金成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用跨界融合、播撒火種、規劃未來的三重實踐,為這門古老技藝注入新活力。
為打破非遺傳承的“單打獨斗”困境,陳金成主動搭建合作橋梁。他積極探索科技與傳統的碰撞,嘗試用AI設計立體形象,借助3D打印技術呈現初稿,讓面塑創作更直觀高效。同時,他推動面塑從“觀賞品”向“實用文創”轉型,開發系列周邊產品,讓消費者能把“長沙文化”輕松帶回家。
在拓寬傳承路徑的同時,陳金成也用心播撒非遺的種子。他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高校、深入社區,手把手教年輕人捏制面塑。工作室里,他從不限制孩子們的創作,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手辦,“傳承不是強迫,是影響。”他希望孩子們能在文化氛圍中自然成長,未來或許能從設計、科技等新領域為面塑賦能。
眼下,陳金成的傳承藍圖仍在不斷延伸。他計劃圍繞“福祿壽喜財”等傳統吉祥題材,開發國漫風格系列文創,讓經典元素更貼合年輕人審美。同時,也希望讓長沙面塑走進景區、融入文旅體驗,成為展現湖湘文化的“流動名片”。
“面塑是中國的手辦。”陳金成眼中滿是期待,“我盼著更多人能通過這門手藝愛上傳統文化,讓長沙面塑走得更遠、更久。”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李昆勵
三審:石偉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