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備受矚目的湖南“湘超”足球聯賽正式拉開帷幕。賽場上,球員們奮勇拼搏、揮灑汗水;賽場外,無數市民的足球熱情被點燃,許多學生和上班族紛紛穿上球衣、換上球鞋,投入到足球運動中。然而,在這份熱血與激情背后,運動損傷的風險也悄然潛藏。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二十三病室(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周偉力在近期接診中發現,業余足球愛好者的損傷病例明顯增多。9月7日,他結合臨床案例,為大家普及足球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及預防和應對方法,助力市民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守護身體健康。
20歲小伙踢球受傷 微創手術助其康復
“醫生,我的膝蓋動不了,疼得厲害!”不久前,20歲的大學生小黎(化名)被同伴攙扶著,一瘸一拐地走進長沙市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診室。小黎是一名足球愛好者,“湘超”開賽的消息讓他格外興奮,最近總是約同學去球場踢球。在一場對抗賽中,小黎全力跑動防守,由于需要急轉變向,他在轉身的瞬間,膝蓋發出“啪”的一聲脆響,隨即劇烈疼痛襲來,他當場倒地,無法再站立行走。同伴見狀,趕緊將他送往醫院。
經過體格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醫生確診小黎前交叉韌帶斷裂、內側副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撕裂。周偉力解釋,前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半月板則起到緩沖震蕩、保護軟骨和穩定關節的作用。這兩處結構在足球運動中因快速變向、急停急轉而常常受損,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和扭轉力過大。
鑒于小黎年輕且對運動功能恢復有一定要求,運動醫學團隊為其制定了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聯合內側半月板撕裂縫合修復的微創手術方案。目前,小黎已開始系統康復訓練,將有望重返足球場。周偉力提醒,業余足球愛好者切勿因一時熱血而忽視安全,運動前的準備、運動中的防護以及運動后的恢復,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踢足球這些部位易“中招” 急性與慢性損傷需警惕
足球運動強度大、對抗性強,在奔跑、傳球、射門、搶斷等一系列動作中,身體多個部位都面臨著損傷風險。急性創傷多發生在運動過程中,具有突發性和強烈疼痛感等特點,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加重損傷,影響恢復。足球運動中,膝關節和踝關節是最易受傷的部位。
踝關節扭傷是足球運動中常見的急性損傷之一。在奔跑、跳躍或變向時,若腳下打滑、踩空或被同伴碰撞,踝關節易發生內翻或外翻扭傷。受傷后,腳踝迅速腫脹、疼痛,嚴重時可能無法行走。很多人受傷后習慣性地揉搓或熱敷,這是錯誤的做法,會加重局部軟組織出血和腫脹,不利于損傷恢復。
除了前文提到的前交叉韌帶斷裂和半月板撕裂外,膝關節的側副韌帶也是常見的損傷結構。踢球時,膝關節受到側面撞擊或屈伸受力不均,可能導致側副韌帶損傷。損傷后,膝關節內側或外側會出現疼痛和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導致關節不穩。此外,肌肉拉傷也是常見損傷,主要發生在大腿后群肌肉和內收肌。熱身不充分、運動強度突然加大,或在發力射門、快速跑跳時,肌肉可能因過度牽拉而撕裂。
運動中劇烈碰撞或摔倒姿勢不當可導致骨折與關節脫位,此類損傷較為嚴重。例如,鏟球動作過大、力量過猛,可能導致小腿骨折;爭搶高空球摔倒時,肩部著地可能導致肩關節脫位或骨折。骨折或脫位后,受傷部位會出現畸形、劇痛和活動受限,需立即就醫,切勿自行處理。
除了急性損傷,長期進行高強度運動還可能導致慢性損傷。頻繁屈膝變向和跳躍動作可能導致關節軟骨、半月板和膝關節韌帶的損傷,進而引發關節退變和慢性疼痛。患者常常感到膝蓋隱痛,上下樓梯、蹲起或長時間運動后疼痛加劇,休息可緩解,但隨著損傷的積累,疼痛會逐漸頻繁。此外,踢球時足底承受較大沖擊力,若鞋子不合適、場地過硬或熱身不足,長期如此易引發足跟部筋膜炎,導致足跟痛。
最易損傷的部位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外,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踝關節(扭傷)。
肌肉拉傷,高發部位為大腿后群肌肉、內收肌。
運動中劇烈碰撞、摔倒姿勢不當易致骨折與關節脫位,如鏟球動作大、力量猛,可能小腿骨折。
爭搶高空球摔倒,可能肩關節脫位。骨折或脫位后,受傷部位會畸形、劇痛、活動受限,需立即就醫,勿自行處理。
長期、反復運動可能導致慢性勞損。長期頻繁屈伸、跳躍膝關節,會磨損軟骨、擠壓半月板,引發膝關節慢性疼痛。
踢球時足跟承受較大沖擊力,若鞋子不合適、場地過硬或熱身不足,長期易引發足跟部筋膜炎致足跟痛。
科學防護保安全 享受運動無負擔
足球運動雖充滿挑戰與激情,但做好科學防護可降低受傷風險。周偉力建議從護具選擇、運動方式調整和損傷應對策略等方面入手,幫助大家安全享受足球的樂趣。
首先,踢足球時應選擇專業的足球鞋,根據場地類型選擇合適的鞋款,可以有效降低摔倒的風險,這一點常常被業余愛好者忽視;其次,足球運動中小腿易因鏟球和沖撞受到沖擊,護腿板能夠緩沖外力,保護小腿的骨骼和肌肉,選擇護腿板時應確保尺寸合適,能夠覆蓋小腿前側易受傷的部位,并且固定牢固,避免移位。
此外,對于有踝關節扭傷史或踝關節穩定性欠佳的人,護踝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為踝關節提供支撐保護,限制過度活動,降低再次扭傷的風險。護踝可根據需要選擇彈性繃帶式或硬質護踝,確保佩戴舒適且防護效果良好。
科學運動是預防損傷的核心,運動前需充分熱身,讓身體進入運動狀態。運動中應根據自身能力控制強度,避免強行進行高強度對抗,同時盡量規范技術動作,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運動后可通過慢走等低強度活動平復心率,再重點拉伸下肢及腰肩肌肉。
周偉力提醒,運動中若發生損傷,需立即停止活動。針對損傷可采取“RICE原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進行應急處理,之后務必及時到醫院急診科或運動醫學科就診,根據損傷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處理,以避免延誤病情。
預防損傷
1.裝備:根據運動場地,選擇合適的足球鞋;使用能覆蓋小腿前側易受傷部位的護腿板;有踝關節扭傷史或運動中踝關節穩定性差的人要使用護踝。
2.運動前充分熱身。
3.運動后平復心率。
4.出現損傷可使用“大米原則”進行應急處理。
5.受傷部位畸形、劇痛無法活動、癥狀持續加重或關節不穩等情況請立即就醫。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