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6日訊(全媒體記者 舒元臻)9月6日9時11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跑道上,一架白色飛機引擎轟鳴,劃破天空的寂靜,它昂首沖入云端,兩側機翼下懸掛的碘化銀煙條清晰可見,不久后它在厚重的層積云中穿梭三個半小時,并播撒催化劑,然后靜待甘霖降臨大地……
“今天這次飛機增雨作業是湖南今年下半年首次。” 湖南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高級工程師李衛東今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首次作業覆蓋長沙縣、寧鄉等地“我們每年8月到次年1月都會開展為期5個月的常態化飛機人工增雨作業。作業指揮中心會提前一天分析全省天氣,通過氣象雷達和衛星云圖監測云層厚度、水汽含量及回波強度,確定適合增雨的云系位置后規劃路線。例如若監測到長沙西部、東北部有積雨云發展,就可能優先規劃覆蓋這些區域的航線。”李衛東向記者介紹道,覆蓋范圍需結合云層條件判斷,比如今日長沙縣、寧鄉、益陽、岳陽平江、常德等地云層含水量充足,就會成為此次飛機增雨作業的重點覆蓋區域。
記者了解到,飛機增雨作業做好前期評估后,便要開始著手物資準備。“每架次準備40根碘化銀煙條,每根可燃燒5分鐘,用于播撒催化劑。” 李衛東說,飛機通常達到4000米到7000米高度后,當云中過冷水含量達到條件時便可點燃煙條播撒催化劑,促進云滴凝結成雨滴。“具體的播撒高度還要根據云層溫度和結構調整,例如冷云作業需在0℃以下高度播撒,以形成冰晶核。” 首飛曾因空域、天氣等原因推遲飛機增雨作業的最大優勢是覆蓋面積廣、直接在云層中催化播撒,但卻是涉及多部門協作、對時機要求極高的系統性工程,比如飛機增雨作業會受到空域管制、強對流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臨時取消。
按照最初計劃,湖南今年下半年首次人工增雨作業安排在8月30日。8月30日9時許,記者跟隨湖南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工程師(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播撒技術人員)李敬哲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經過嚴格的安檢后,進入了停放人工增雨飛機停放場地。李敬哲等工作人員頂著38℃高溫將碘化銀煙條一根根裝在飛機機翼播撒裝置上后,靜待飛機起飛。不過,在1個多小時的等待后,李敬哲收到指令“因空域原因,計劃取消”。“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計劃取消后煙條可以拿下來下次使用。”李衛東告訴記者,9月5日的飛機增雨作業計劃上午因“空域原因”推遲到下午,下午又因出現強對流天氣不利于飛行安全而被取消。
李衛東告訴記者,自己已從事飛機增雨作業8年,累計登機作業超百次,飛行時長數百小時,但對于飛行作業依然心存敬畏:在層狀云或穩定氣流中,飛行相對平穩,自己可專注操作設備;遇到對流云團時,飛機可能劇烈顛簸,例如在積雨云中作業時,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交替作用,機身晃動明顯,自己則需緊握扶手確保安全。“云中飛行時,窗外可能是白茫茫的云海或暗灰色的積雨云,光線變化劇烈,對視覺和心理都是挑戰。”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