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啟牖,忽覺階前草葉凝霜雪,細看方知是點點瑩白綴于青茵——原是白露悄至。這節氣最是溫軟,不似大暑的熾烈灼人,也無霜降的寒冽侵骨,恰似秋娥暗遞的素箋,輕書“暑褪秋生,天漸微涼”。
要說白露的信號,最先察覺的是天上的鳥。鴻雁開始排著“人”字隊往南飛,翅膀掠過長空,帶著點不舍似的;燕子也忙忙叨叨地收拾“行囊”,要回南方老家了;連院子里的麻雀,都忙著銜谷子往窩里囤,像是知道冬天不遠了,這就是古人說的“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古人也愛寫白露,常把這清晨的露揉進詩歌中,《詩經·蒹葭》通過描寫白露的變化營造出了一種清冷、朦朧的意境。而元稹的“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描繪了白露時節露水沾濕秋草呈現白色的景象。還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及白居易的“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當然關于白露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每年七夕夜晚,織女會在天上撒下露水,人們認為織女撒的露水里有甜味,所以在七夕這天,孩子們會在長輩的帶領下,含著糖看星星,寓意著吃沾著織女露水的糖,往后的日子會甜甜蜜蜜。另一則關于白露傳說是白露仙女:上古大旱,大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困苦不堪,善良的白露仙女于心不忍,冒險盜取王母娘娘的甘露灑向人間,甘露所到之處,萬物復蘇,人們為紀念她,將農歷八月甘霖降臨的日子定為“白露節”。
白露呢也有很多的民俗傳統,古人認為白露的露水有“明目”“潤膚”功效,會在清晨收集葉片上的露水,一同飲用。而福建等地有“白露吃龍眼,一顆頂只雞”的說法,認為此時龍眼最滋補,可補氣養血。在江蘇太湖流域,漁民通常會祭禹王,漁民舉行祭祀儀式,祈求水神保佑航行平安、漁業豐收、風調雨順。
其實白露豈止是節氣?它是草葉凝的碎玉,是桂間浮的暗香,是詩行間的秋緒點點。待數日后,清露更濃,秋意便要浸骨入髓——不如趁此良辰,多賞這露沾青茵的清淺,多嗅這桂香繞庭的幽微,莫負了這秋初最是溫柔的時光。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青春合伙人”項目組&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朱曉華 彭彭
作者/趙仲勛 李志朋 汪琰
指導老師/梅慧 王立峰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