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孟河 通訊員 韓夏
【名片】
葉水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專業骨干教師,被稱作土家織錦“學院派”代表人物。她踏遍土家山寨,搜羅千份遺珍,實現非遺“云端”活態傳承;她傳道授業解惑,躬耕講壇40載,累計培養學子徒弟3000余人,讓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煥發新生;她織技高超,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曾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全國技術能手、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
【故事】
近日,走進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師工作室,57歲的葉水云俯身木制織機前,手執織梭,翻飛如蝶,轉眼間彩線斑斕成畫。
癡心破譯:土家織錦技藝驚艷世界
“土家織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西蘭’意為鋪蓋,‘卡普’意為花,即土花鋪蓋……”葉水云興奮地打開話匣子。
“從小就是喜歡,就嚷嚷著要姑婆教我。”葉水云的姑婆葉玉翠,是老一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葉玉翠的教導下,勤奮好學、天資聰慧的葉水云很快上手。
1988年,21歲的葉水云考入鳳凰縣職業中專學習工藝美術。
為讓土家織錦千年技藝煥發時代生機,葉水云全身心地沉浸在絢爛的色彩中,她學習黃永玉大師的彩墨荷花技法,反復試驗彩繪蠟染十余年。
她獨創的“色彩推移法”和“半格工藝法”,打破了傳統織造工藝中“化圓為方”的局限,開辟土家織錦色彩“漸變”工藝。
她創作的土家織錦《宴樂狩獵水陸攻戰圖》栩栩如生,宛如穿越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光,原作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雞盒子花》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匠心守護:從“指尖記憶”到“紙上春秋”
“土家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家兒女便用織錦圖案將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記錄下來,土家織錦像一部無字的民族史詩。”葉水云深感重任在肩,如果不盡快建立起規范的教學體系,土家織錦技藝將后繼無人。
2019年開始,她擔綱“少數民族服裝與服飾傳承創新資源庫——土家織錦技藝”國家職業教育精品課程教學。
葉水云帶著青年教師趙靜等,前后到武陵山區近百個土家村寨調研,采集整理出“陽雀花”“椅子花”等200多種土家織錦紋樣。
她認為,非遺與互聯網“連接”是活態傳承的關鍵。
線上教學資源不夠,葉水云就拿出自己積攢幾十年的“家底”——上百件從民間收過來的“老花”作為課程案例一一拍照上傳。
錄制土家織錦的織造過程時,葉水云既是“演員”,又是“導演”。她不厭其煩地重復手上操作,讓鏡頭收錄的內容盡可能全面。她還在課程中加入動畫、民間非遺傳人現身說法、設計交互軟件等趣味性內容。她白天上課,晚上加班是常態。
兩年多時間,葉水云帶領青年教師制作55個微課、63個文本、99個視頻等課程資源,編撰完成《土家織錦技藝》課程,成體系介紹土家織錦技藝、歷史及文化和生態環境等,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實現土家織錦技藝和文化永久保存。
薪火相傳:織機聲中躍動振興脈搏
土家織錦技藝線上課程推出后,很快便吸引近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者線上求學。
“土家織錦是一種三層經線開口、彩色粗緯顯花的緯錦,多用絲、麻、棉等材質,以‘通經斷緯、反面挑花’的織造方式挑織而成。”葉水云登錄數字平臺,課堂有聲有色,以往枯燥的理論內容,變得更加鮮活容易理解。
她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在尊重傳統基礎上,對土家織錦進行花式創新,讓民族符號和時尚元素相結合,實現非遺“活態傳承”。學生將紋樣拆解,重新排列,制成更具“現代味”的圍巾、眼罩、抱枕……多項學生作品在省級以上競賽中摘金奪銀。
花垣十八洞苗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桃介紹:“葉水云的學生秧梅開、王丹丹剛進公司不久,就憑借出色表現,分別擔任公司的設計總監和一級繡娘。”
以校為家、傾盡心血,葉水云累計培養學生、徒弟3000余人;其研發的100多種融合非遺元素的旅游產品暢銷海內外。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