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平在輔導學生功課。通訊員 攝
【人物】
朱中平,男,漢族,1979年1月30日出生,湖南汝城縣人,中小學系列一級教師。27年來,他見證鄉村教育變遷,目送一批批學生走出鄉村,用堅守與奉獻為鄉村教育發展注入力量。
【日志】
9月2日,星期二,晴。
推開三年級教室門時,九月的陽光正斜斜溜進來,落在孩子們的發梢上。剛告別暑假的娃娃們模樣各異:有的把新課本翻得沙沙響,有的卻坐不住,手指轉著筆飛,心思八成還在捉蜻蜓、摸魚蝦的樂子上。
這學期我除了教四年級的《數學》,還帶三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新科目開課,我讓孩子們寫新學期計劃。看著他們伏在整齊的課桌上,從卡通文具盒里掏出彩筆,教室前方的一體機映著淡藍的光,我忽然想起當年——土坯房里的大鐵鍋、缺腿的破課桌,心里頭充滿了感慨。
1998年,我剛畢業就回了汝城,在盈洞獅形小學開啟了我的教師生涯。學校藏在群山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條狹窄崎嶇的土路,晴天揚灰,雨天濺泥,連車輛都難通行。校園就幾棟土坯房,教學設備是“零”,我找了幾根木條,擰上螺絲,做成簡易的三角板、圓規,才算有了教具。
那時,我是“包班老師”,語文、數學、美術一肩挑,教的還是“復式班”——一、二年級20多個孩子擠在一間教室。上課得“兩邊轉”:先給一年級講二十分鐘拼音,讓他們寫練習;再轉頭給二年級講算術,講完又回頭檢查一年級的作業,輔導跟不上的娃。一節課下來,嗓子啞是常事。
我是農村長大的,知道山里的娃要靠知識才能走出去。可那會兒不少鄉親覺得“讀書無用”,農忙時直接把娃叫回家干活。2001年,班上有個學生,家里五個兄弟姐妹,三個都跟我讀書。有天農忙,三個娃突然都沒來上學。我放心不下,放學就匆匆趕往他們家。趕到他家時,三個娃正蹲在地里干農活,小手沾著泥,褲腳全是土。
孩子爹說:“讀書不如種地實在,家里活兒忙不過來,就別念了。”我蹲在田埂上,跟他聊了一下午:“叔,娃認了字,能看懂農藥說明書,不會弄錯劑量;能給在外打工的媽寫封信,不用再托人代口信。就算不考大學,認理識字,日子也能過得明白啊。”我還跟他說,學費要是湊不齊,我先墊著。
終于,他松了口,讓娃回了學校。后來,這家里的五個孩子,有兩個考進了編制單位。前年他們回鄉,特意來看我,握著我的手,眼眶紅紅的:“朱老師,當年您要是沒來勸我爹媽,我現在還在山里刨土呢。”每次想起這話,我就覺得,以前吃的那些苦,值了。
再后來,村小合并,我調到了現在的盈洞學校,一待就是20多年。這20多年,我看著鄉村教育的蝶變:土坯房變成了亮堂堂的教學樓,操場鋪了塑膠跑道,孩子們跑起來再也不沾泥;教室里裝上了一體機,我教娃們用電腦查資料,信息技術真成了山里娃看世界的窗;食堂每天早上飄著粥香,中午有肉有菜,再也不用娃們背柴火蒸飯了。
更讓我欣慰的是,當年教過的學生,有幾個回了家鄉當老師。現在學校的年輕老師多了,班主任都是他們挑大梁,我看著他們用一體機上課,用新方法教娃,心里敞亮得很。以前一體機壞了,縣城技術員來一趟要半天,我去郴州培訓時特意學了維修,現在機器有小毛病,我擰擰螺絲、調調線路,就能讓它重新亮起來。
教語文這些年,我總想著讓娃們愛上讀書。以前條件差,娃們沒多少課外書,有個孩子叫小宇,他特別喜歡看連環畫,天天抱著不放,可語文成績總在中下。我問他為啥不認里面的字,他說“看圖就行”。我把我的新華字典放他桌上:“不認識的字,咱一起查,查會了,你就能把故事講給我聽了。”
每天課后,小宇都會來辦公室查字典,我陪著他讀,讓他說說對故事的想法。慢慢地,他認的字越來越多,還開始寫短句子,后來竟能寫幾百字的讀后感,語文成績也從及格線爬到了80多分。這娃讓我明白,只要引導得法,看似“不務正業”的閑書,也能變成學習的轉機。
現在上語文課,我還保持著“課前五分鐘朗讀”的習慣,讓娃們輪流上臺讀課文、背古詩;每月辦一次閱讀分享會,不僅要他們復述故事,更要說說自己的體會。看著娃們從不敢說話,到能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再到抱著書讀得入迷,我知道,比起分數,這份對閱讀的熱愛,才是他們一輩子的財富。
這些年,不是沒有調離的機會。以前教育局領導問我,想不想去縣城的學校,我搖了搖頭。外地老師來來去去,教一兩年就走,娃們剛適應新老師,又要重新熟悉;再說,學校的一體機、投影儀有小毛病,我熟門熟路,能及時修好。老校長也勸我:“咱是本地人,多為家鄉娃做點事。”他在這干了一輩子,我這點付出,又算得了什么?
有人問我,守在鄉村教了27年書,值嗎?每次看到操場上跑跳的娃,看著教室里亮起的燈光,看著娃們拿著獎狀跟我分享喜悅,我就覺得值。我沒啥大目標,就想再教幾年書,讓山里的娃多學點知識,盡量拉近和城里孩子的差距。
“孩子們需要,我就堅守。”這是我一直記在心里的話。只要娃們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站在這三尺講臺上,看著他們茁壯成長——要么走出大山,去更廣闊的世界實現夢想;要么像我一樣,回來建設家鄉。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通訊員 喬楚涵 整理)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