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湘水奔涌,紅土潮生。作為全國首批15個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城市之一,偉人故里湘潭的醫改實踐引人注目。近年來,湘潭市委、市政府始終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突出系統集成與協同聯動,因地制宜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以制度變革引領模式創新,促進“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走出一條契合湘潭實際的高質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之路。
記者 魯紅 通訊員 葉志強 蘇艷敏 譚孟春
▲圖為2023年10月19日,時任湘潭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賀波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
在這里,醫改不是機械的制度切換,而是一場有溫度、有質感的系統革命:從“三醫聯動”破局壁壘,到“矩陣式醫聯體”重構秩序;從“醫防融合”引領健康轉型,到“醫者紅”黨建凝聚人心、惠及民生——湘潭以制度變革為驅動,以模式創新為路徑,以數字賦能為支撐,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群眾健康福祉“提上來”。數據見證變革,溫度詮釋初心。三年來,全市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提升4.23個百分點,基層診療量占比達68.49%,市域內住院量占比91.07%;全市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實際報銷比例分別達70%、62%以上。湘潭市先后獲批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級示范城市、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城市、全國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城市等,其醫改經驗做法獲國家衛生健康委多次推介,一座中部城市醫改樣本悄然崛起。
▲圖為2024年11月12日湘潭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永亮在基層調研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工作
這一切,源于政策設計與實踐探索的反復淬煉,源自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堅定轉型,更是一座城市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詮釋。大眾衛生報、新湖南湘健頻道特別策劃推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湘潭‘答卷’”系列報道,回望改革征程,致敬每一位躬身一線的奮斗者,展望未來發展。我們期待湘潭的探索如星火熠熠,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范式。
▲圖為2025年5月29日,湘潭市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的2025年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培訓班(第一期)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制度變革,“三醫”協同破壁壘
在改革深水區,湘潭亮出關鍵一招——打破醫療、醫保、醫藥之間的行政壁壘,推動“三醫”從各自為政走向深度協同。
協同聯動,決策共融。實行市和縣市區衛生健康、醫保部門領導干部交流交叉任職,明確衛生健康、醫保部門各一名副職兼任對方黨委(組)成員,參與黨委(組)決策,并建立衛生健康、醫保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常態化協作會商機制;數據互通,聯動監管——建立市級醫保數據專區,率先實現醫療與醫保數據互聯互通、查閱共享,同時建立多部門線上線下聯動監管機制,對全市醫藥機構的診療行為、基金使用開展穿透式監管,筑牢醫保基金安全堤壩。
在協同機制支撐下,改革精準發力:
加大投入,加快發展。近年累計投資30億元,補齊公立醫院基礎建設短板;投入1.2億元,培育建設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培育)項目7個、省臨床重點建設項目49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3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29個;建立市直公立醫院人才“引育用留”資金池,引進學科帶頭人、急需緊缺人才236名,培育蓮城醫衛名家50名。
▲圖為2024年3月,湘潭市醫藥集采和數據中心揭牌成立
集采調價,優化結構。成立市級醫藥集采和數據中心,落實國家、省級及聯盟集采24批,涉及藥品572種、醫用耗材8大類,平均降價幅度分別為53%和69%,累計節約醫療費用超5億元。2016年至今,統籌空間,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6646項次,重點上調護理、手術、中醫等技術勞務價值項目,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從2016年的25.02%攀升至2024年的36.78%。
▲圖為市衛健委與市醫保局會商會議現場
醫保支付,提質增效。建立以DRG付費為主,康復病組、重度失能人員、精神障礙病人按床日付費、中醫優勢病組按療效價值付費、基層門診統籌付費等多元復合支付方式。改革后,平均住院日從9天降至7.4天,住院均次費用從7468.88元降至5957元。2024年,DRG付費醫療機構全覆蓋率達100%,DRG付費醫保基金支付占住院醫保基金支出比例達95.52%。同年,湘潭市城市醫療集團試行醫保基金總額付費改革,按照“以收定支、明確范圍、總額付費、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方式,將集團內醫療機構醫保基金統一“打包”支付,當年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資源整合,區域一體強供給
湘潭面積不大,但醫療衛生資源相對豐富。面對“總量過剩、結構不優”的矛盾,湘潭以“把一個區域當一個醫院來打造”的區域醫療規劃理念,優化醫療資源布局,重塑服務供給結構。
▲圖為湘潭市中心醫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心血管內科成功為患者植入全國首批新型無導線起搏器
縱向五級聯動,分級分層。組建湘潭城市醫療集團及緊密型縣域醫(健)共體,推動醫療資源優化布局、集約共享、提質增效,構建起“省級醫院-市級龍頭-縣級醫院-基層機構-村衛生室”的縱向五級聯動機制。按照整合優質醫療資源,科學規劃公立醫院功能發展定位,做強市級龍頭,與湖南大學共建附屬醫院,建設心血管病、腫瘤、骨科、呼吸與危重癥等國省臨床重點學科群,打造區域醫療中心。明確各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建立分級診療住院病種引導目錄,促進有序轉診:市級龍頭醫院主攻疑難急危重癥;二級醫院承接慢病康復、一般疾病轉診服務與教學等;基層機構聚焦小病輕癥治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步推進資源優化:三級醫院逐步關停簡易門診,引導常見病患者下沉基層;重點慢病科室資源逐步向二級醫院轉移。
▲圖為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工作人員集中統一辦公
橫向專科聯盟,織密網絡。在縱向分級基礎上,橫向建立精神衛生、中醫、口腔、婦幼等專科聯盟進行分診,構建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資源互濟、有序轉診的矩陣式醫聯體,完善省、市、縣、鄉、村分級診療機制及其醫保醫藥支撐機制。城市醫療集團內實行醫療、信息、藥耗設備“三個一體化”管理,建成醫學檢驗、影像診斷、心電診斷、病理診斷、消毒供應、總務后勤“六個共享中心”,實現213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促進資源高效流動。縣域醫(健)共體推動人員、服務、技術、管理“四個下沉”,實行人員、收入分配、藥品、檢驗資源及信息聯通“五個統籌”,為網格內居民提供一體化、連續性衛生健康服務。積極探索醫保政策在促進城市醫療集團與縣域醫(健)共體之間轉診、分診中的杠桿調節作用,推動優質資源有效輻射,逐步實現上下有序就醫、同域合理分流。
醫改惠民,數據賦能優服務
在需求側,湘潭以智慧醫療和創新服務直面群眾健康需求痛點,把便捷、精準、貼心的醫療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湘潭市醫療衛生信息一體化建設,實現“健康一碼通、三醫一張網、監管一平臺”
數據導航,服務更便捷。對接全省“三醫一張網”,建成“健康一碼通、三醫一張網、監管一平臺”智能信息系統。群眾就醫實現“就醫一件事”一個平臺通辦,“一卡通”“一檔查”“一碼付”“一鍵救”,可實時獲取號源、床位信息及智慧就醫導航服務,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一站式”預約、結算覆蓋率達100%,結算平均時間縮短66.7%。
▲圖為湘潭市大病管理服務中心湘潭縣分中心和韶山市分中心成立授牌現場
聚焦“大病”,服務更精準。健康湘潭智慧信息系統匯聚市直醫療機構及全市67家基層醫療機構患者就診信息和檢驗檢查數據,并與醫保數據聯通,可實時分析異地就醫數據,精準地鎖定大病人群,識別排名靠前的外出就醫病種,為確定重點發展學科提供依據。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健)共體牽頭醫院相應建立“大病”服務中心(分中心),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自成立以來,共留住大病患者190名,開展遠程會診17場,組織專病管理團隊會診659場,邀請專家來院手術173臺。
關口前移,服務更貼心。推動市直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24家醫療機構分層分級與24家中小學醫務(保健)室建設“湘潭市醫教融合健共體”。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中,91.7%設置老年醫學科、87%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2家企業入選“全國健康企業建設優秀案例”。2025年,湘潭啟動百萬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攻堅。家庭醫生團隊帶著聯系卡上門簽約,開展量血壓、測血糖、指導用藥等健康服務,并建立微信群提供實時咨詢。
▲圖為湘潭市舉行家庭醫生優質服務競賽
湘潭醫改的深層價值,在于其以“區域一盤棋”的系統思維重塑醫療生態。“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改革的刻度,最終落在百姓感知的溫度。”湘潭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馬金輝表示,湘潭醫改從三明經驗汲取智慧,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首要在“破”——以“三醫聯動”之刃斬斷體制藩籬;核心在“立”——以“矩陣式醫聯體”重塑資源格局與服務體系;根本在“治”——讓分級診療的根系深扎基層土壤,讓大病救治的枝干挺拔有力,最終滋養出全民健康的繁茂森林。
當家庭醫生成為社區群眾信賴的“健康管家”,當數據流精準灌溉醫療資源的“干旱地帶”,當“蓮城”百姓不再為異地求醫輾轉奔波,湘潭醫改實踐匯聚的可感可及的健康暖流,所標注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醫改坐標,更是以“人民”為尺度丈量出的發展溫度。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