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載于9月5日《湖南日報》05版。)
小滿時節,杭州西湖碧波輕漾,蓮葉田田,柳絲裊裊,細雨如酥。
沿著斷橋往西,走過白堤,在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園“西湖天下景”亭柱上,《楹聯中國行》欄目記者覓得了那副經典楹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短短20個字,即勾勒出西湖四時之韻。“這副楹聯,是很多人認識西湖的開始。”杭州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尚佐文受邀前來,與我們一同從聯中邂逅這片旖旎風光。
湖山秀色 得以飽餐
撰聯人黃文中(1890年—1946年),甘肅臨洮籍楹聯大家。1933年,黃文中輾轉來到西湖,因“有如此園林,四洲游遍未嘗見”,便在杭州俞樓寓居三載。
從何處入筆才能盡現西湖風景?黃文中想到了與自己心有戚戚焉的詩人蘇軾和袁枚。
他取蘇軾《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長詩中的第一句“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為亭命名,又化用蘇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和袁詩“明秀漸多奇險少,分明山色近杭州”的意象和構思,撰書此聯。
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公園“西湖天下景”亭。
“聯語通過疊字,巧妙道出西湖四時景色,點景生情。”尚佐文解讀道,“其中‘明秀’‘晴好’‘雨奇’,都是形容西湖山水極為精準貼切的詞匯。”
的確,無論陰晴雨雪、春夏秋冬,西湖處處浸透著江南的靈秀,給游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當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定格的是溫潤的湖水和逶迤的山影,也記錄下了集賢亭的游船、花港的魚、雷峰塔的落日、曲院的橋……既有意料之中的詩情畫意,又讓人在柳暗花明處撞見驚喜。
游客在西湖泛舟。
無怪乎黃文中在《西湖楹帖集·自序》里說:“因之對于湖山秀色,得以飽餐。雖陰晴雨月,氣象萬千。而靜心領略,概有真味,足以滌除塵慮。”
寓居杭州三年間,黃文中先后為西湖題寫了17副楹聯。他題放鶴亭聯“山孤自愛人高潔;梅老惟知鶴往還”,又題湖心亭聯“隔市怒潮吞旭日;遠亭綠水拱青山”,在題寫平湖秋月聯“青嶂云橫山疊翠;明湖月鎖水平鋪”后,因為自覺“鋪”字對“翠”字不工整,又作一聯“魚戲平湖穿遠岫;雁鳴秋月寫長天”……
他已然融進這汪碧水中,筆墨所至,無不精雕細琢,厚愛之情,灼灼可見。
尚佐文認為,西湖景區楹聯眾多,當屬“西湖天下景”亭聯知名度最高。它雖借鑒了西湖花神廟的一副舊聯“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但黃文中聯勝在疏朗明快,熨帖佳妙,可謂青出于藍。
雅俗共賞 平仄有序
古往今來,文人多主張“以俗為雅”或雅俗共賞。這副楹聯,恰恰找到了“雅”和“俗”之間的共振點。
《詩經》云:雅者,正也。此聯用詞經典,中正平和,持重端莊,雅意盎然。
俗,習也(語出《說文解字》)。“俗”意味著人間日常與煙火氣息,該聯僅用10個通俗易懂的疊字組成楹聯,更容易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
“你看,它的聯語是雅馴的,審美情趣是雅正的,同時又易于理解,老少咸宜。聯雖用典,卻沒有生僻的典故。哪怕讀者不知道典故,也不影響其閱讀。正因如此,這副楹聯被收入語文教材中。”尚佐文娓娓道來。
然而,在2017年收錄時,語文教材把“水水山山”誤印成了“山山水水”,引起廣泛關注。最早發現此處失誤的人,是當時的甘肅省楹聯學會副會長王家安(現為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
2017年秋季語文課本中“水水山山”誤作“山山水水”。(圖源網絡)
實際上,將“水水山山”誤作“山山水水”,已經不是第一回了。王家安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幾乎四分之一的書籍在引用這副對聯或摘錄時,都出現了誤寫。”所幸語文教材在翌年及時勘誤,重新訂正。
為何不能是“山山水水”呢?
尚佐文說,楹聯整體上屬于格律文學,黃文中的這副對聯在平仄對仗方面非常講究。上聯起句“水水山山處處”,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聯起句“晴晴雨雨時時”,是“平平仄仄平平”,這樣一句之中平仄既交替,上下兩句之間平仄也互對,才是一副工整的對聯。
有學者提出,作者將“山山水水”顛倒為“水水山山”,意在突出西湖的美景中,水景更勝一籌。“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有些牽強。”尚佐文直言,黃文中題西湖三潭印月聯“潭影湖光渾萬象;山容水意自天然”時,便把山景置于水景之前。
反復吟詠 妙趣橫生
疊字聯與回文聯,是楹聯創作中較為新穎的兩種形式。
所謂疊字,顧名思義,就是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如歲歲年年、來來往往、朝朝暮暮等。回文聯就更有意思了,一副楹聯,可以順著讀也可以倒著讀。
把兩者相結合,便是這副聯了。不僅如此,它并無句讀,可任意斷句,如“腳踩花步”般循環反復,給人無限遐想。
尚佐文(中)接受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
“很多人都津津樂道于此。”尚佐文饒有興趣地介紹,“有學者總結出來12種讀法,還有學者甚至分析出四五十種讀法。每種讀法,各有所得。”
尚佐文話音剛落,幾位駐足“西湖天下景”亭的游客,便情不自禁地再三吟詠起來。
清代評論家譚獻在《復堂詞錄》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黃文中在創作之時,未必想到“水水山山”聯究竟有多少種讀法,但這并不妨礙讀者的二次創作,讓它更受大眾歡迎。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中山公園一角。
尚佐文將幾種讀法羅列,供讀者細細賞鑒:
不疊讀,此聯是“水山處明秀;晴雨時好奇。”
倒著讀,此聯是“秀秀明明處處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時時雨雨晴晴。”
跳著讀,可以理解為楹聯的“踩花格”,此聯便是:“水處明,山處秀,水山處處明秀;晴時好,雨時奇,晴雨時時好奇。”
通過停頓,可以讀成:“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通過停頓,突出“秀”“奇”,即讀成:“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還可以把上、下聯各分作三句讀,對聯便成:“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
“這副聯,就像斟茶講究的七分滿,國畫講究的紙留白,在移步換景之間,戛玉敲冰,余韻裊裊。”反復吟誦,尚佐文也不禁陶陶然。
【記者手記】總要來一次西湖吧
姚茜瓊
游西湖,如品聯,需得幾分從容氣度,幾分閑情雅趣,方能一探個中真意。
當西湖的水注入大地,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勝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詩情,仿佛都與生俱來。風雅從此化入四時景色,蘊藏于亭臺樓閣。
當西湖的水注入人間,許仙與白娘子斷橋煙雨中的千年情緣,晚清文人金鳳藻湖畔思母的綿長往事,被溫柔地鐫刻進每一道漣漪,平添幾許人間煙火氣。
當西湖的水注入歲月,“踏破賀蘭山缺”的岳飛,“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消解了這片湖泊過于柔婉的性子,使其有了一股英雄氣概。
那天,我在西湖畔靜候落日,橘色云霞點亮了湖山的活力,有人在湖畔跑步,有人在亭下煮茶。我只是靜靜坐著,西湖的水啊,就這樣不疾不徐,悄悄注滿了一顆向往詩意棲居的心。
江南憶,最憶是西湖,不知何日更重游?
點評嘉賓:尚佐文
杭州出版社總編輯、編審,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浙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浙江詩詞大會暨浙江省詩聯學會學術總顧問。從事圖書出版、古籍整理、傳統詩文創作與研究多年,參與整理《吳昌碩全集》(文獻分卷)、《馬一浮全集》,著有《楹聯概說》《題畫詩的鑒賞與創作》等。
中國楹聯學會 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陳永剛 朱玉文 王華玉 朱曉華
撰文/姚茜瓊
攝影攝像/徐行
視頻出鏡/官銘
剪輯/戴鉞
設計/陳青青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