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田甜 通訊員 張孟雪
“剛出籠的老面包子,熱乎嘞!”9月4日清晨7時,邵陽市新邵縣新田鋪鎮的山路上,一輛載著蒸屜的三輪車碾過碎石路,吆喝聲混著面香飄進延安鋪村的巷弄。
開車的是29歲的張鵬,曾是國企職員,為傳承母親15年的手藝,也為了把熱騰騰的包子送到村里留守老人手中,他毅然辭職回鄉,成為鄉村“移動早餐攤”的攤主。
辭職回鄉,傳承老手藝
2018年大學畢業后,張鵬像身邊許多人一樣,選擇留在城市發展。憑借自身努力,他進入國企,還與朋友共同創辦工作室,收入穩定。不僅如此,2019年還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在城市里成家立業的他卻說,“總是感覺心里空蕩蕩的,沒有歸屬感。”
2024年,母親劉潔云右手受傷,張鵬回家照顧。看到母親為了保證老料包子的味道,依舊堅持每天制作面引子,右手受傷,就用左手揉面,不肯歇業。
“老手藝,需要人守護。以前看到很多老手藝逐漸消失,真的輪到自己,才懂得那種遺憾。”張鵬明白,老手藝需要傳承,家鄉也需要有人守護。沒過多考慮收入與未來,他果斷辭掉城市工作,回到家鄉。想憑借所學,為老手藝尋新發展。
返鄉的初期,來自外界的聲音紛雜,有人支持“回來幫幫母親挺好的”,也有人說“回來賣包子,這么多年書都白讀了”。母親劉潔云一生要強,表示自己一個人可以做,一開始并不同意張鵬辭職回家賣包子。
隨著張鵬通過自媒體的方式宣傳家鄉,劉潔云認可了他的努力,轉而全力支持。
三輪車裝滿留守老人早餐
將母親的固定包子攤位轉變為移動攤位,藏著張鵬想讓村里老人們好好吃早餐的私心。“村里很多留守老人,早飯就是剩飯剩菜用水一煮,隨便對付一口。”張鵬告訴記者,南方村落住戶分散,多在山坡上,三輪車難抵達,他就步行上門一家一家詢問,“至少老人們需要的時候,我能夠出現”。
時間久了,與老人們熟稔后,張鵬留下聯系方式,按需配送。每天凌晨制作,能做1000個手工包子,上午賣完,下午又得備餡。
張鵬的售賣路線覆蓋延安鋪村、石橋村等多個村落,住得偏遠的農戶家更是去得勤快,“雖然我只是一個賣包子的,但也確確實實為這些老人解決了一些實際的問題,非常有意義。”
除了幫助母親賣包子,傳承老手藝,張鵬還會收購老人們自己種的農家菜,幫助老人們增加一些收入。同時,通過自媒體,宣傳家鄉的故事、特產和自然風景。
張鵬認為,回鄉并不丟臉,也不是“躺平”,而是把自己當成一顆種子,在鄉土里扎根生長,挖掘需求、繼承并創新傳統手藝。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