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上午,民兵方隊邁著鏗鏘正步通過天安門廣場。她們是今年閱兵場上唯一一個全女兵方隊。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長沙晚報特派全媒體記者 黃汝兮
9月3日上午,長安街上《分列式進行曲》的激昂旋律響徹云霄。一支身著沙漠蛙服、手持鋼槍的民兵方隊邁著鏗鏘正步通過天安門廣場。
她們是第一次出現在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活動上的民兵方隊,也是今年閱兵場上唯一一個全女兵方隊。
她們從涵蓋主要抗日根據地的15個省份而來,是首個從全國各地匯聚而成的民兵方陣,英姿颯爽,盡顯巾幗風采,宣示著民兵同樣是一支“一聲號令風雷動,千帆競發啟新航”的戰斗力量。
她們之中,有兩名來自湖南的姑娘——張智與曹紫胭。走過天安門廣場時,她們目光如炬,托住鋼槍的手臂繃出有力的線條,手臂上“中國民兵”的紅色臂章,在陽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每一步75厘米的精準刻度,是以分毫不差的步幅踏在長安街上,也把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刻在從烽火坐標而來的血脈里。
家鄉的抗戰記憶是最硬的“精神鎧甲”
“95后”女民兵張智來自湖南常德。曾在火箭軍中服役的她,2019年就曾作為女兵方隊一員走過長安街。執行完那次閱兵任務后,張智退出現役,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并就業。當看到此次閱兵任務的選拔通知時,她積極報名,以民兵身份再次走上了閱兵場。
從二月寒冬練到八月酷暑、再到九月初秋,張智坦言,女民兵方陣的訓練是一場長達七個月的“極限挑戰”。尤其是訓練最苦的夏季,北京的地表溫度常常突破40℃。訓練時,女民兵們的汗水順著臉頰流進眼睛,刺得生疼。
“小時候,經常聽家里的老人講起常德會戰。”張智說,每當聽到虎賁師八千子弟兵死守孤城十六天的故事,她總忍不住落淚,“那種‘寸土不讓’的血性和剛烈,是刻在我們常德人骨子里的。”她一次次告訴自己:“想想家鄉的抗戰先輩——他們在彈盡糧絕的孤城能堅守十六天,我這點苦又算得了什么?”
汗水血水淚水交織成迷彩勛章
方陣另一側的曹紫胭,來自懷化芷江。“我的家鄉芷江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地,小時候經常去受降紀念館,抗日戰爭的歷史我耳熟能詳。”2025年6月,正值碩士畢業季的曹紫胭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天津市和平區教育系統招聘筆試,可接到閱兵選拔通知后,她毫不猶豫放棄了面試機會。“教招還能再考,但代表民兵參加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一輩子只有一次。”
“練得最狠的時候一天換三套衣服,正步走了三公里。”曹紫胭告訴記者,每個人都在和自己的生理極限較勁。
曹紫胭記得,在山東集訓的一個雨夜,剛經歷最后一次淘汰的隊員們組成了新排面,正練著拔慢步,暴雨突然傾盆而下。雨水混著汗水淌在臉上、灌進鞋里,腳上新長的血泡在雨水中破了皮,血水、汗水、雨水交織,大家卻氣勢高昂,把番號喊得更響。“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流淚了,并不是覺得苦,而是一種宿命感在我心中升騰起來,兒時便熟知的那句‘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戰先輩’的話,不斷回蕩在我的腦海中。”曹紫胭說。
祖國需要的時候,我們民兵能上敢上
記者了解到,方隊中的女民兵們從15個省份抽組參閱,覆蓋抗戰時期黨領導的主要抗日根據地。她們有的來自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等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優良傳統民兵隊伍,有的來自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獨特戰法發源地的典型民兵組織,有的來自新中國成立后作出新貢獻、發揮新作用的先進民兵群體。這一方隊既體現了民兵在抗戰中的歷史貢獻,也反映了新時代民兵建設的新風采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新成就。
以民兵身份再次走過天安門廣場,張智說,自己強烈地感受到,民兵是“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戰斗力量。曹紫胭也說:“那一刻,我已經不光代表我自己,更是代表全體中國民兵,我們是在用行動表明,只要祖國需要,我們民兵能上、敢上。”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