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燈塔工廠內,焊接中心的機械臂正在火花四濺有序生產;中聯智慧產業城里,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巴斯夫杉杉研發的富鎳固態電池用三元材料,突破性解決了正極材料與電解質的界面不穩定性難題……
創新發展的背后,是湖南加速推進產業智能化轉型、引領企業邁入數字化新時代的有力支持。
“十四五”以來,湖南實施重點產業倍增計劃和產業培塑行動,13條重點產業鏈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點。從硬件到軟件,從制度到平臺,“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關鍵詞。
山河智能挖掘機總裝車間。人民網記者 向宇攝
“制造”到“智造” 傳統產業煥新升級
2025年4月,德國慕尼黑召開全球工程機械盛會——Bauma 2025。山河智能針對歐洲市場開發的系列旋挖鉆機首次亮相,就成為全場焦點。
“歐美作為旋挖技術發源地,對旋挖設備的技術和品質要求更高。”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綜合裝備研究所副所長李耀告訴記者,為打開歐美市場,研發團隊通過智能化信息采集,不斷提高產品操作精準性和舒適性,兩年時間已形成6款PRO系列旋挖產品,配置多種施工工法模塊。
如今,山河智能生產的全球最大樁架SWCH980、最長臂挖機SWE950ELR、最大后倒桅旋挖鉆機SWDM480等產品先后下線銷售,用自主創新闖出一片“藍海”。
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一花獨放不是春,“老產業”也能孕育“新動能”。三湘大地上,“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正在技術創新領域涌現奔騰。
作為工程機械產業龍頭企業,中聯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動力礦卡ZTE520,成為礦區“超級運輸利器”,實現了全鏈條核心部件國產化,打破國外壟斷。
相比傳統礦卡,ZTE520運輸效率可提升10%,節能15%,在年產超3000萬噸的大型礦山里,能為企業節約數千萬的能源與運營成本。
因地制宜推動基礎雄厚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正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列為關鍵要點之一。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傳統產業如何提質增效,成為各地探索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湖南積極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依托6個萬億級產業、17個千億級產業和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基礎,圍繞13條重點產業鏈,一鏈一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巴斯夫杉杉固態電池材料展示。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跟隨”到“領跑” 新興產業蓬勃向上
在湖南湘江新區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長沙基地,智能化生產線晝夜運轉,一缽缽黑色粉末從全自動化設備中加速“出爐”。
“這是我們推出的高品質鋰電池正極材料,與之前的相比續航能力更強,目前已應用到智能手機、無人機、電動汽車等產品。”巴斯夫杉杉首席運營官彭文杰向記者介紹。
走進巴斯夫杉杉的數字化車間,藍白相間的生產線在LED燈光下閃爍著科技光芒。在這里,從原材料配比到成品包裝,全程由數智化系統精準調控。巴斯夫杉杉長沙基地二期2024年投產,開發了行業首創的能源回收技術,通過廢氣、廢熱和氧氣回收,使單位能耗降低。科技創新,為新興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數據顯示,今年1—6月湖南省鋰電池及先進儲能材料重點企業實現營收579.19億元,同比增速17.9%。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湖南完善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成果轉化“二十條”落地,創新平臺矩陣集聚成勢,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6家,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家。
拓維信息獲獎成果展示。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我們一直致力于創新研發,助力湖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拓維信息創始人、董事長李新宇介紹,與華為共建“兆瀚”國產智能計算產品,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加速驅動創新變革,積極推進“AI+鴻蒙”戰略升級;從“AI+考試”“AI+工業質檢”等重點行業場景出發,構建AI軟硬一體化核心競爭力,這一系列探索都是企業創新布局的規劃。
湖南加快布局新興產業,綠色智能計算產業發展迅速。該產業已集聚2273家規模以上企業,預計今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其中,長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北斗規模應用產業鏈“鏈”出活力,賦能數字農業、智慧城市、防汛救災等多個領域。
中車株洲所時代電氣制造中心。中車株洲所供圖
“單一”到“多元” 優勢產業集群發展
踏入中車株洲所時代電氣制造中心智能生產車間,一臺臺AGV機器人在廠房內自由穿梭,精準高效地完成著物料配送任務。
“這里承擔著全球30%、全國70%的軌道交通牽引電傳動部件的生產制造。”制造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心擁有20多條先進生產線,每年可滿足200列“復興號”動車組、1000列標準地鐵、840列“重載”機車的裝車需求。
雙軌驅動,多點開花。唯有創新方可突破。
面對轉型挑戰和復雜外部形勢,中車株洲所依托“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核心技術,主動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電力電子器件等領域進軍打造多元產業集群,營收在2024年突破600億元。
在今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中車株洲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介紹,目前株洲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國內約30%的軌道交通產品源自這里。同時,株洲的軌道交通產品已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整體產值規模超過1600億元。
技術為翼,“鏈”上發力,蓄勢起勢,如今的新湖南已是一片產業發展的熱土。
長沙比亞迪雨花基地焊裝工廠智能化生產線。辜鵬博攝
今年6月,比亞迪騰勢D9第25萬臺量產車在長沙正式下線。
雨花經開區產業發展局相關負責人王云飛向記者介紹,自2009年落戶長沙雨花區以來,比亞迪從單一汽車業務起步,不斷加碼投資,十多年來陸續新增產業項目,不僅打通全產業鏈布局,還吸引曉光模具、先惠智能等眾多智能硬件、精密機械、新材料及電池生產企業紛紛集聚。
目前雨花區形成了以比亞迪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產業體系,成為湖南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今年以來,湖南大力實施產業育新培強攻堅,印發《湖南省產業集群監測辦法》,上線全國首個產業集群AI供需平臺,“5+5”先進制造業集群上半年實現產值9130億元,同比增長8.0%。新能源汽車、自主安全計算、新型能源材料、輸變電裝備等領域增速均超8%。
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及航空航天裝備產業“老三樣”,到綠色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新花樣”,湖南正朝著創新前沿破浪揚帆!
(張玉珂、付龍、彭應兵、匡瀅、宋美琪、向宇、吳茜薇、林洛頫、劉賓、劉汕)
責編:周培
一審:周培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