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舞蹈《銀匠爺爺打銀忙》劇照。 中國舞蹈家協會供圖
陳枝 彭譯
張家界市原創少兒舞蹈《銀匠爺爺打銀忙》在2025年第十三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中再創佳績,喜獲全國“小荷新秀”及“小荷之家”兩項國家級榮譽,更是本屆展演中湖南湘西北地區唯一入圍的少兒舞蹈作品。
《銀匠爺爺打銀忙》的創作靈感源于湘西北土家族苗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造技藝。創作團隊以張家界市陽光藝術學校李霞校長為總制作人,陳華、彭譯、向云、陳小龍4位老師擔任主創和編導。28名孩子組成的演出團隊,是這支舞蹈的核心力量。他們主要來自張家界市陽光藝術學校與永定區崇文小學。在市舞蹈家協會與市文化館的指導支持下,團隊反復打磨動作、調整編排,讓一群大多來自小學第二課堂舞蹈興趣班、缺乏專業基礎的孩子,逐漸化身舞臺上靈動的“小銀子”。
4個月的創排時光,像銀匠手中反復捶打銀坯,每一寸都浸透著汗水。創排初期,挑戰如影隨形。參演的孩子們幾乎沒有專業舞蹈基礎,動作設計和排練難上加難。排練廳里,每個動作孩子們反復試練,老師在一旁緊盯效果,隨時調整。音樂節奏與動作的配合更是道難關,每段銜接、每個隊形變化,都得練上十遍以上才能初具雛形。終于,在不斷地磨合與演練中,節目有了清晰的模樣。
“銀匠爺爺”這一角色的選拔也曾頗費周折。團隊原本希望選擇一位男生飾演,但人選稀缺。幸運的是,團隊發現了一名在周末學習街舞的女同學。她的節奏感和肢體力量恰好契合角色需求。最終,這位女同學成為扮演“銀匠爺爺”的不二人選。表演中,她既要模仿老人的佝僂體態,又要展現匠人捶打的力度,將街舞融入民族舞。
如何讓非遺題材在少兒舞蹈中煥發新意?要突破寫實勞作場景的局限,在視覺與美學上出新,并不容易。考慮到大型劇場里,單靠肢體動作和隊形變化難以抓住遠距離觀眾的目光,團隊大膽構思,在舞臺中央設置一頂巨型苗族銀帽。這頂銀帽不僅緊扣主題,更強化了民族符號的舞臺表現力。舞蹈高潮處,28名小演員戴上閃亮的苗銀頭飾,與巨型銀帽形成“一大一小”的呼應,十分耀眼。千百年來的銀飾鍛造技藝,在少年們的舞動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經過團隊努力,這支帶著銀匠鋪煙火氣的舞蹈竟入圍全國展演。消息傳來,孩子們、創作團隊和家長們無不歡欣鼓舞。暑期的高溫擋不住孩子們的熱情,團隊又投入了新一輪打磨與提升。終于盼來鄭州大劇院的展演時刻。出發當天清晨,一位熱心家長給每個孩子遞上向日葵,盼他們都能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
從張家界到鄭州,經過近900公里、12小時的車程后,團隊旅途勞頓未消,又打起精神投入走臺。鄭州大劇院設計宏偉,舞臺寬闊,但組委會給每個團隊的走臺及燈光合成時間僅有15分鐘。
陌生的舞臺、緊張的倒計時,讓初次登上國家級舞臺的孩子們有些慌亂。孩子們僅熟悉舞臺站位就花費了10多分鐘,留給正式合成音樂與燈光的時間不足5分鐘,最終未能完整預演一遍。在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孩子們主動要求在劇場外尋找場地繼續練習,汗水浸濕舞衣,卻沒人喊累,令人動容。
展演當晚,《銀匠爺爺打銀忙》在鄭州大劇院舞臺精彩綻放。臺下掌聲雷動,有觀眾說作品讓非遺有了孩子氣的靈動,更看到了基層藝術教育扎根土壤的力量。
從武陵大山到全國舞臺,這支舞蹈承載的不僅是榮譽,更是湘西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少年心中的扎根生長。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