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在衡陽市衡南縣泉湖鎮的田野間,一座占地30.51公頃的“能源巨無霸”正悄然改變著湖南的電力格局。
8月20日,“寧電入湘工程”(寧夏-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投運,衡陽±800千伏換流站作為寧夏-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的南方終點,不僅是技術突破的試驗場,更是湖南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
這座相當于43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程,從一片農田到并網送電,用20個月的極限工期,書寫了特高壓建設的“湖南速度”與“湖南智慧”。
(衡陽換流站全景。 )
攻堅克難:在極限工期里書寫“不可能”
“320萬方土石方,相當于1600列火車的運輸量,僅僅4個月就完成了平整。”站在換流站大坪里,國網湖南建設公司業主項目部副經理王然豐的話語里帶著自豪。
這座特高壓工程從誕生起就面臨“先天挑戰”——2024年2月主體開工,計劃2025年9月全站投運,20個月的有效工期還要扣除湖南雨季和極端天氣時段,堪稱“與時間賽跑”。
技術突破成為破局關鍵。針對站區局部32米厚的填土難題,施工團隊創新采用灌注樁與強夯并行施工方案,不僅將樁基施工工期壓縮2個月,更實現98.8%的Ⅰ類樁比例。在消防廢水池施工中,通過抬高池底標高、調整樁基位置,將二級風險降至三級,既保障安全又節省半個月工期。這些創新如同精密齒輪,讓龐大的工程機器高效運轉。
2024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創紀錄的1723.4毫米年降水量,給地基施工和設備安裝帶來嚴峻挑戰。“我們給混凝土‘穿棉襖’保溫,雨天搭起全覆蓋的防塵棚,硬是把不利天氣的影響降到最低。”王然豐指著智能抽排水系統介紹,這套自動化設備讓雨季施工效率提升40%,確保了工程按節點推進。
(寧湘大動脈全線貫通。)
智能協同:控制室里的電力“神經中樞”
寬敞明亮的控制室是換流站的“大腦”,走進控制室,三排功能區各司其職,織就一張覆蓋全網的智慧管控網。
第一排值班監盤操作區如同“神經末梢”,值班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實時掌握全站設備狀態,工業視頻系統實現鳥瞰巡視、紅外監測全覆蓋,設備溫度、油位、負荷等數據一目了然;第二排調度業務聯系區承擔“上傳下達重任”,與國調、華中網調、省市縣調五級體系無縫對接,為負荷與電壓精準調整提供關鍵依據;第三排應急指揮資源席是“攻堅核心”,一次、二次及系統穩定專業人員在此快速會商,確保故障及時消除,最大限度縮短供電恢復時間。
這種高效協同的運作體系,在2025年迎峰度夏中展現威力。當湖南用電負荷創下4664萬千瓦新高時,6月底投運的雙極低端系統已形成400萬千瓦送電能力,整個度夏期間保持300萬千瓦以上高功率運行,累計輸送電量超35億千瓦時,相當于為2000萬家庭供電一個月,精準填補了電力供需“硬缺口”。
按照規劃,9月1日啟動調試的雙極高端系統投產后,總供電能力將達800萬千瓦,相當于為湖南新增1/6的用電量。
(技術人員在調試設備。)
精雕細琢:毫米級標準里的“質量堅守”
走進換流站閥廳,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絕緣油味。
這個密閉空間里藏著工程最嚴苛的“質量密碼”——設備安裝環境中,大于0.5μm的粉塵數量必須小于352萬/100m3,是常規變電站標準的1/10;金具接觸電阻不得超過10微歐,相當于在1公里導線上找一根頭發絲的電阻誤差。
極致標準背后是技術創新的支撐。GIS設備安裝引入智慧平臺,通過實時環境監測和規范化流程管控,讓耐壓試驗一次性通過;一體化智能濾油機精準控制真空度、油溫等參數,使換流變絕緣油顆粒度標準達到常規要求的4倍嚴苛度。“就像給設備做‘心臟手術’,每一步都不能出錯。”技術員手機里的安裝日志,從清潔到調試,286個關鍵節點全程可追溯。
精益求精的追求結出碩果:換流變、GIS等設備特殊試驗全部一次通過,所有交直流設備及線路一次受電成功,成為國網系統首個獲此成績的特高壓工程,被總部評價為“最順利、最干凈的特高壓工程”。
(“寧電入湘”工程寧夏中衛市境內跨黃河段線路。)
綠色革命:從“黑色能源”到“綠色脈動”的轉變
“寧夏的光伏電穿越1616公里,0.0054秒就能抵達這里。”在主控室的實時數據屏上,綠色電量占比始終保持在70%以上。這座換流站每年可接收超360億千瓦時電量,其中新能源占比不低于50%,相當于為湖南減少16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約等于10億棵樹的年吸收量。
生態友好的理念貫穿建設全程。站區外墻采用保溫裝飾一體化板,與周邊稻田景觀和諧相融;生活污水處理后用于綠化灌溉,年節水超2萬噸;智能照明系統預計年省電2萬千瓦時。在施工階段,創新的復綠技術讓生態敏感區植被成活率提升50%,實現了“建一座站,綠一片地”。
國產化突破是工程的另一亮點。全國產換流變閥側套管、大噸位瓷絕緣子等新材料的批量應用,標志著我國輸變電產業鏈在補鏈強鏈上邁出堅實一步。“以前這些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現在不僅能自己造,性能還更穩定。”在設備區,技術員正在對國產GIS設備進行例行檢查,這些設備的運行數據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智能建造技術的深度應用讓工程“耳聰目明”。BIM三維數字模型提前規避管線碰撞風險,無人機巡航實現施工全程可視化,AI監控系統實時預警安全隱患,VR培訓讓工人在虛擬場景中掌握應急技能。這些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工程獲評“全國電力安全文化建設示范工程”和“現代智慧標桿工地”。
從一片農田到能源樞紐,衡陽換流站的蛻變不僅是工程建設的奇跡,更是湖南能源轉型的縮影。當寧夏的綠色電流持續涌入三湘大地,它所承載的,不僅是電力的輸送,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與擔當。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李昆勵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