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邵陽開辦塘田戰時講學院,由于國民黨的高壓,僅存在8個月便被迫解散,但卻培養了250多名抗戰骨干。他們活躍在南方各游擊戰場,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件事本身具有極強的傳奇色彩,也是極佳的藝術創作題材。電影《烽火塘田》開創性地填補了這一題材電影創作的空白,緊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核心,以講學院的師生形象為敘事經緯,以武漢陷落、國民黨在長沙實施所謂焦土抗戰、國民黨開始推行防共限共溶共為時代語境,將傳奇故事講得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
為什么要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用影片中學院創辦人呂振羽的話說就是,“在農村建立文化據點和救亡據點,同時開展游擊戰爭”“拋棄一切無謂之爭,關鍵是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盤棋下活”。塘田戰時講學院便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縮影。老師中,有共產黨人呂振羽,有國民黨學者葉政,有著名作家張天翼、語言學家曹伯韓、國學家呂劍豐,有李學林這樣出身黃埔六期的軍事教官;學員中,有信仰共產主義的,也有信仰三民主義的。他們圍繞中國的前途命運等重大問題進行交鋒,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語境和思想狀況。最終,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師生所信所向所行的主流主潮。甚至那個國民黨安插的破壞者唐胤波,也在最后關頭反戈。而學院所在的塘田,旁觀者、劫掠者、被欺凌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反對者,都逐漸變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參與者、支持者。
《烽火塘田》以一種精細的筆法,成功塑造了豐富立體、生動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集中體現在呂振羽和葉政這兩個來自不同陣營的人物身上。呂振羽和戀人王時真下船抵達塘田時,呂振羽想背王時真上岸,被拒絕,這時鄉村少年周有夫一句“你婆娘根本不讓你扶,很沒面子吧”,讓呂振羽的形象立刻鮮活起來。全片中,呂振羽這個典型人物,既有接徐特立“回湘開荒”電報后返湘的擔當,也有建議在塘田開辦戰時講學院的智慧;既有與葉政關于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的激辯,也有激辯之中基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的理性和辯證;既有奮不顧身的斗爭精神,也有與王時真之間真摯樸素的愛情;既有將婚禮資金當作辦學經費的“豪氣”,也有調暗油燈節省煤油的“小氣”……如此,呂振羽形象便具有了豐富的層次,有了感染力、吸引力。
全片著墨甚多的葉政,則細膩地展示了他思想變化的過程。剛出場時的葉政是國民黨的堅決擁護者;在與呂振羽的辯論中,葉政感到自己的觀點經不起推敲和追問,突覺尷尬;武漢陷落后,葉政開始悲嘆國人“一盤散沙”;直至國民黨錯誤決策,導致長沙文夕大火燒死了三萬多老百姓,葉政痛呼信仰被燒毀;最后葉政離開塘田時一方面表示三民主義已經名存實亡,卻一時難與過去的信仰決裂。片中對葉政思想變化的表現富于層次和節奏,真實可信。除了呂振羽和葉政,其他人物群像也可圈可點。
《烽火塘田》以一種獨到的架構,精巧編織了歷史敘事的時空場域。影片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上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從歷時性的縱向看,影片從塘田少年周有夫的講述開始,那緩緩流動的夫夷水猶如時間之河帶出歷史的意味。之后,塘田戰時講學院的故事與他的講述并置,而講述并未對敘事造成干擾。片尾同樣以講述結束,隨著講述,那一群仿佛從時光深處走來的塘田戰時講學院的青年學生,令人感佩、感動、感慨。從共時性的橫向看,影片構建了學院空間、塘田鄉村空間和抗日戰爭歷史空間,通過三重空間的敘事推進,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歷史感,也增加了影片的細膩感、況味感。
(本文作者系中國藝術報總編輯)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