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仁
近期,湖南日報社編著的《楹聯里的湖南》一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近年來湖南日報社組織的一檔大型融媒體欄目《楹聯里的湖南》系列報道的結集。此欄目于2023年4月開始在新湖南客戶端上線,一做就是兩年,廣受社會好評。可以說,該欄目的成功和圖書的出版,見證了湖南楹聯文化的一次全面激活。
楹聯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復興是歷史的必然。2006年,楹聯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文化在全國范圍內蓬勃地發展起來。湖南自古便是楹聯文化重鎮,有“中國楹聯文化強省”之稱,為中國楹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先生在《楹聯里的湖南》序言里所說:“縱觀楹聯文化近代約100年輝煌的歷史,正是湖南人和湖南這片熱土引領了全國的潮流。”
本書及其融媒體欄目《楹聯里的湖南》,在如下幾方面體現出的創新,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社會各界多方聯動。每期作品都以記者對解聯嘉賓進行采訪報道為基礎,為此湖南日報社組織起了專業采寫編播團隊,以及來自高校、科研機構、文化部門等百余名解聯嘉賓,將社會各界有效聯動起來。而且注重在地化,不同地方的楹聯,盡量邀請當地的專家來解聯,使文化報道更接地氣。湖南日報社還聯合相關組織,連年開展“新時代的春聯”原創大賽,吸引全球華人參與楹聯創作。
其二,精選楹聯頗具系統。湖南楹聯文化底蘊深厚,數量眾多,僅《湖南對聯大典》收錄的對聯便達八萬余副。觀《楹聯里的湖南》選聯思路,頗見其系統性。全書從岳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開始,先解岳麓山名聯,繼而橘子洲、天心閣等,由長沙、衡陽、株洲、湘潭等以至湘西,省外名聯又別為一編。所收楹聯的系統性與代表的廣泛性,體現出策劃人視野之宏闊、胸懷之寬廣。
其三,解聯深入引申到位。不少楹聯的解析引申出了相應的學理探討,但表述都是深入淺出的。比如岳麓書院二門聯“納于大麓,藏之名山”,記者與解聯嘉賓李清良教授一道通過闡發其深刻意涵,回應了對此聯有“合掌”之嫌的質疑。又如對新化上梅古鎮向東街牌樓聯的解析,不僅使人了解到聯語背后藏著的新化繁華商貿史和梅山文化內核,而且論及此聯作者和書寫者鄢福初先生在撰聯和書法創作上“虛實結合”的共同特點,揭示出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通性。可以說每篇文章,都在引導讀者做進一步的思考。
其四,呈現形式活潑多樣。本書每篇篇首,便以四分之一的篇幅貼出該楹聯原物高清圖片,文中插入楹聯所在建筑物及其所在場景圖,像素清晰、構圖講究,楹聯書法及其場景給讀者以直觀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每篇以解聯文章為主體,行文以記者采訪為視角,介紹楹聯的背景知識,引出解聯嘉賓對楹聯內涵的解讀,文化報道的現場感使人倍感親切。每篇末尾所附《記者手記》進一步升華主題。本書所述的新媒體專欄,其呈現形式更為豐富,還包括了視頻、AI海報等適用于網絡傳播、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上以固定的頻率高效更新,新媒體活潑多樣的形式為欄目積累了大量人氣。
以上幾點管中窺豹,讓人領略湖南媒體人的創造力。這大概也是湖南楹聯文化能被再次激活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