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琦
于我而言,鄧建華是文學前輩。自七年前在一個文學講座中認識他開始,與他的微信聊天記錄,從沒舍得刪。
原因有二。一是,他的話,往往金句頻出,一個日常事物便可扯出人生至理,讀罷,猶如醍醐灌頂;二是,因他視力欠佳,常將新鮮出爐的手稿,以圖片形式發我,央我幫忙打字。如此,我便能第一時間了解他創作的原始肌理,感受他寫作的真實節奏,學習他錘煉文字的隱秘邏輯。
在長達四十余年的文學耕耘里,鄧建華寫得最多的,是高純度、高濃度的鄉間敘事。“黑狗坡”系列家喻戶曉,長篇小說《床前明月》《鄉村候鳥》等,名噪一時。故園情結,與他的文字緊密捆綁,這些真摯的情感,都被鐫刻在了鄧建華的詩歌、散文、小說等多體裁作品中,以至于,我無法用某種文體去界定他的作家身份。詩人?小說家?散文家?貌似這種單一的標識,已不能體現他輕松駕馭各類文體的能力。
讀他的文字,很難找到雷同于他人的語言范式,卻也對應了多年來,他一直孜孜矻矻踐行著的文學初心——“順著文字的阡陌還鄉?!?/p>
我納悶,圍繞巴掌大的望城,怎么會有如此多的語言可以呈現?
他沒有正面回復我,而是以其不間斷發表文章的實踐告訴我,故園這本大書,是讀不完,也寫不完的。他的腳步,就在這樣一個熟悉得無法再熟悉的地方反復游歷,去聽新老媳婦兒們如何閑聊,去看太陽下長發般的咸菜如何飄飛,去聽院落樹間的鳥兒如何鳴唱,去看田埂上的油菜花如何盛放。在他眼里,時、事、人、物、景、情皆可落筆。
美麗屋場、鄉村生態、新農村建設、父輩的隱忍與堅守、鄰里街坊嬉笑怒罵間溫情互動的題材,這些鄉情鄉音鄉味鄉韻,從來都在生長,像院角的老藤,攀著記憶的墻,年年抽出新的卷須。他的筆觸仿佛灌注了強大的力量,為歷史的傳承的血脈、為創新的包容的胸懷,操翰成章。
值得關注的是,他近年頻頻見諸《中國作家》《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刊的作品,不僅是他設計故事的主體、鋪架情節的線條,令人耳目一新,每篇作品的標題,亦值得玩味?!耙桓C鳥兒一窩親”“兩顆白的一顆黑的”“牛背上的少年”……這些苦心孤詣的冠名,正如他本人所言,是一只只牽著讀者去游走文學大觀園的手。
多年的文學創作,讓鄧建華的寫作日漸清朗、明晰、穩健,其專業性與純粹性,也證實了他筆力的純熟。與此同時,他人生的步伐也愈發堅定從容。這樣的沉穩大氣、堅定從容,不僅是歲月的沉淀所致,更是作者在經年的寬泛的聽、說、讀、寫、思中,打開了感官接收器的各種通道。
寫作的本質,既是手藝,更是修行。鄧建華對文學的執著,不是掛在嘴邊的宣言,而是融進日子里的慣性。當下,他正全身心地沉浸于長篇小說《當然》的創作之中,而即將出版的《花鼓》《滿山麻雀》,更是令人期待。鄧建華對待文字的敬畏感,從其作品中便可深悉。哪怕一個標點的使用,都透露著不敷衍的態度。他的文字確實帶著良心。不玩花哨技巧,不堆華麗辭藻,就像望城的土菜,清清爽爽,卻有滋有味。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鄧建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