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馬如蘭 黃欣然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人潮涌動,禮樂鏗鏘,兩位來自湖南的抗戰(zhàn)老兵,靜靜凝望著他們曾用熱血守護的盛世。這一刻,他們的目光穿越烽火歲月,與民族的壯闊記憶深情相擁。
101歲老兵袁壽春:
從刺刀拼殺到導彈大炮,見證強軍之路
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氣氛莊重熱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觀禮席中,101歲的株洲老兵袁壽春身著整潔襯衫與黑色夾克,胸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熠熠生輝。
在孫子袁華的陪伴下,老人早早入場。這是他首次來到北京,第一次親歷國家閱兵盛典。
當雄壯的軍樂響起,受閱部隊邁著整齊的步伐經過天安門,袁壽春顫巍巍起身,挺直佝僂的脊梁,敬了一個標準軍禮。
當新型戰(zhàn)機呼嘯掠過,坦克、導彈、無人機等大國重器威嚴亮相,老人眼中泛起淚光——他從那個用刺刀與敵人肉搏的年代走來,親眼見證中國軍隊由弱到強的輝煌歷程。
1941年,17歲的袁壽春加入國民革命軍第79軍特別黨部,從事文書、標語等政工后勤工作,轉戰(zhàn)寧鄉(xiāng)、澧縣、慈利等多地。
袁壽春回憶,長沙會戰(zhàn)期間,物資極度匱乏,戰(zhàn)士們常一天只吃一頓,寒冬兩人共裹一毯,但“只要戰(zhàn)斗打響,沒有一個‘慫蛋’”。他目睹王甲本將軍率部與日寇刺刀拼殺,深受震撼。
1942年,袁壽春因病返鄉(xiāng),未能繼續(xù)追隨王甲本,成為他的畢生憾事。
平日,袁壽春常向兒孫講述抗戰(zhàn)故事,教導做人要腳踏實地、孝親悌友。他退休后仍熱心公益,多次捐助災區(qū)和困難鄉(xiāng)親。
當紀念大會接近尾聲,《歌唱祖國》的歌聲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回蕩,老人凝望國旗,心潮澎湃。他知道,這場閱兵不僅是一場展示國力的盛典,更是一曲獻給所有為這片土地奉獻過的英雄們的贊歌。
“今天觀禮后,爺爺感觸很大。他為祖國的日益強大感到由衷自豪。”袁華說,爺爺很想告訴當年的戰(zhàn)友們,今天的美好中國,如他們所愿。
93歲老兵張漢奇:
12歲參軍抗日,人生與家國歲月交織同行
93歲的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老兵張漢奇,作為特邀代表出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招待會時,喜悅與自豪洋溢在臉上:“我沒有特別大的功勞,想不到能受邀來北京。今天好高興,心情特別愉悅!”
這位12歲參軍抗日、17歲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歲奔赴朝鮮戰(zhàn)場的老兵,一生榮獲3次三等功、2次小功和9次嘉獎。每一枚勛章,都無聲訴說著他作為中國軍人的崢嶸歲月與不朽榮光。
1944年,日寇鐵蹄踏破湘中寧靜。“日本人無惡不作,所到之處燒光、殺光、搶光!”雖已時隔80余載,老人回憶起日寇暴行,仍雙眼通紅。
年僅12歲的張漢奇毅然報名參軍。他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73軍15師48團輸送連,負責運送彈藥和傷員。一次執(zhí)行任務時,他冒著炮火沖出,與戰(zhàn)友抬起重傷員一路飛奔。“子彈嗖嗖地從耳邊飛過,炮彈掀起一陣又一陣塵土。”最終傷員因送醫(yī)及時得救,這次經歷更加堅定了他戰(zhàn)斗的決心。
部隊行至雪峰山腳下時,張漢奇在運送彈藥途中偶遇戰(zhàn)友正與日軍交火。眼見彈藥將盡,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運送的彈藥交出,助戰(zhàn)友成功擊退敵人。
抗戰(zhàn)勝利后,張漢奇先是回鄉(xiāng)學藝,1949年6月響應號召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他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啟程前,他在手臂刺下“精忠報國”四字,誓言“保家衛(wèi)國,打勝仗、立大功!”
在慘烈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張漢奇所在班12人最后僅剩2人生還。戰(zhàn)爭勝利后,他返鄉(xiāng)復員,最終在通道定居。
張漢奇的人生與家國歲月交織。他將熱血往事帶進校園與軍營,成為火箭軍靖州基地編外指導員。他還設立“家庭獎學金”,教導晚輩“好好學習,成為對黨和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