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時刻的歷史凝視
晨光穿透云層,將鎏金般的光輝灑向天安門廣場。我端著相機站在觀禮區,透過取景框凝視眼前的一切——歷史與現實在這一刻交匯,莊嚴與感動如光線般清晰而灼目。9月3日,這座鐫刻著民族記憶的廣場,再一次成為世界注視的焦點。
文 、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禮炮轟鳴:凝固的聲浪
八十年過去了,歷史的痕跡并未隨時間湮沒。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時常在檔案中與那些發黃的老照片相遇:模糊的影像里,有吶喊,有堅守,有犧牲。而今天,我站在這里,用鏡頭對準新的歷史——不是為了遺忘,而是為了延續那一代人的注視。天安門禮炮響起,我按下快門,讓轟鳴成為可以被留存的聲音。
121步:丈量歷史的腳步
國旗護衛隊正步行進,他們的腳步沉穩而堅定,如同這個國家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節奏。我調整焦距,將他們的身影與遠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疊印在同一畫面中。一百二十一步,步步鏗鏘,仿佛歷史的斷代與續寫,正由他們的腳步一一丈量。
“80”字樣與五道彩煙
天空中,直升機梯隊組成“80”字樣呼嘯而過,七道彩煙如畫筆揮寫和平。我從長焦中望去,仿佛看見八十年前那群喜極而泣的人們正透過我的鏡頭,與此刻相望。他們用生命換來這一天,而我,用鏡頭接續這份記憶。
八萬羽白鴿:飛向未來的信使
當八萬只和平鴿振翅高飛,八萬只彩球騰空而起,我放下相機,凝望這片被希望點亮的天空。有些畫面,鏡頭可以記錄;有些情感,只能用心顯影。八十年前,有人用生命爭取和平;八十年后,我用鏡頭守護記憶。
年輕戰士:清澈的守護者
“他們是歷史的繼承者,也是未來的守護者。”
特寫鏡頭對準一名列兵的眼睛:沒有硝煙的痕跡,只有比鋼槍更堅定的光。這雙眼睛里,我看到了老兵們未竟的理想——不再需要用生命換取和平,只需用青春守護安寧。
士兵身著數碼迷彩作訓服,頭戴鋼盔,手持槍械,正以整齊的步伐前進,展現出堅毅的姿態和昂揚的斗志。
海軍、陸軍、空軍等不同軍種隊伍依次通過,服裝顏色與制式各具特色——深藍色海軍軍服搭配白色手套,墨綠色陸軍常服展現沉穩,白色空軍禮服簡潔大氣,展現諸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
身著軍裝的女兵們,手持槍械正步前行,英姿颯爽,展現“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采。
迷彩涂裝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列隊駛過,車身上的紅色五角星標志清晰可見,車頂士兵持槍肅立,裝備現代化程度高,彰顯國防力量的堅實基礎。
大國重器:和平的守護者
防空導彈車在廣場上緩緩駛過,導彈發射架高昂,直指蒼穹。背景中“1945”與“2025”年號臺遙相呼應,象征著從歷史苦難走向今日強大的跨越。
“DF-5C”導彈車駛過觀禮臺,墨綠色彈體上的白色編號格外醒目。車旁的攝影記者與觀禮群眾紛紛舉起設備,定格這一展現國家戰略威懾力的畫面。……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辜鵬博在現場拍攝。
鏡頭兩端,皆是中華天安門廣場漸漸恢復平靜,但快門聲仍在我心中回響。我從取景框中看到的不只是盛世慶典,更是一個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視覺史詩。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我能做的,是將這一刻的光輝收入鏡頭,將和平的分量傳遞給未來。歷史會褪色,但記憶可被定格。從黑白到彩色,從幸存到復興——鏡頭兩端,皆是中華。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