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張穎琳 通訊員 馮亞雄 姜瑤
八月驕陽,岳陽市屈原管理區營田鎮的田野生機盎然。
在義南村豐翼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擴軍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54畝已栽插好優質稻的土地,臉上寫滿喜悅。
這片土地以“稻藠輪作”模式創造著財富——上半年創下畝產3500公斤藠頭紀錄,按保護價算,能凈賺21萬元左右。
近兩年來,屈原管理區推廣“水稻+”輪作模式,促閑田忙起來,以“一塊田兩季金”的增收密碼育鄉村新氣象。
陳擴軍的“水稻+藠頭”輪作模式,精妙銜接農時,引入經濟作物種植:每年稻收后種藠頭,次年3至5月可搶先上市,6月全部采收完畢。此后土地稍作休整,即可投入晚稻生產。
“輪作就像給土地‘換口味’。”陳擴軍解釋道,“藠頭愛吃的‘養分’和水稻不一樣,它的根系分泌物能改善土壤微生態,收完藠頭的地病害少、肥力足,再種稻,每畝能省下不少復合肥,大米品質沒得說!”
“水稻+”模式不僅能擴財路,還能通過作物交替,實現“一田多收、用養結合”可持續種植,為農業生產增效增質。
寶塔村王瑤深有感觸:“水稻生長的多水環境,能有效抑制西瓜最怕的土傳病害和線蟲;收完西瓜,把地一翻、太陽一曬,又能改善稻田容易板結的毛病,讓養分更均衡。”
他高興地分享“水稻+西瓜”輪作帶來的收益:“300畝露天西瓜畝產3000公斤,扣除成本和租金,每畝純利潤可達5400元!”
在屈原管理區,“水稻+”模式百花齊放。
八港村鴻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朱運伍是有名的鄉村種養達人,他探索“水稻+羊肚菌+辣椒+草菇+……”新模式。
“去年羊肚菌每畝純收益2萬元。”更讓他高興的是,羊肚菌采收后,廢棄的營養包經過腐爛發酵,就成了天然的有機肥,培肥地力,讓下一季水稻品質更好。
朱運伍說:“現在好了,冬閑田種上‘金疙瘩’,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這日子有奔頭!”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