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智芳 通訊員 余蓮 彭靖貽 楊小娟
“明明心里煩躁到極點,面對客戶還得擠出笑臉;線上對接時,明知甲方要求不合理,敲出的文字末尾仍要綴上笑臉表情。”連日來,三湘都市報記者走訪長沙多行業職場人發現,這種藏起真實情緒、“表演”職業態度的場景,正成為互聯網、零售服務等領域從業者的日常。
情緒勞動演變為職場人的“必修課”
“每天本職工作已經飽和,還要應對各種不合理要求,在辦公室要維持積極情緒,下班后也得24小時在線、保持情緒飽滿……”8月26日,擁有7年職場經驗的林微向記者吐槽,“無孔不入”的情緒勞動帶來的精神內耗,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事實上,必要且適度的情緒勞動原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醫生對患者的共情、教師對學生的耐心、服務業人員的笑臉相迎,這些工作中的情緒投入如同社會運轉的“潤滑油”,不僅能助力工作順利推進,也有助于個人在職場上的成長。但如今,情緒勞動已突破以人際互動為核心的傳統服務崗位,滲透到各行各業,演變為職場人的“必修課”。
唐欣雨在工作中
22歲的唐欣雨是長沙開福區一家便利店店長,8月2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去年年底遇到一位女客人,讓我幫她剝雞蛋,當時手頭很忙,請她稍等,結果顧客直接在地上打滾。”唐欣雨只能一邊處理手頭的工作,一邊安撫客人情緒,幫對方剝好雞蛋,“如果壓力實在太大,公司會安排調休。”
不僅是服務業,互聯網行業從業者也難逃情緒勞動的困擾。在長沙一家互聯網企業擔任輿情分析師的小喬,在職場打拼多年已練出“表里不一”的能力,“面對客戶想用‘白菜價’獲得超出成本的服務,我會保持微笑說‘好的’。”8月27日,小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讓她崩潰的是總部領導的季度考察,“領導總給我們接‘零成本合作’的活兒,嘴上說‘隨便弄弄’,轉頭就用‘加班整改’施壓。他一來,我們都得切換到‘情緒服務模式’,特別心累。”
初入建筑設計行業的李勝(化名),同樣飽受情緒勞動之苦。項目緊張、任務繁重且無現成經驗可借鑒,他常因設計不符合領導要求被當眾批評,只能躲到廁所調整好情緒再繼續工作;面對客戶的不合理要求,即便氣得發抖,也得笑著應承。“這種自我壓抑比加班還累,到了深夜還會陷入自我內耗。”李勝坦言。
值得關注的是,情緒勞動已從“隱形要求”變為“明文規定”,出現在各類招聘信息中。8月28日,記者在招聘平臺搜索發現,無論是普工,還是傳統認知中對情緒勞動要求不高的人工智能工程師,不少公司招聘條件里都寫著“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善于溝通,服從安排,抗壓能力強,對工作有激情”,看似籠統、缺乏量化標準的表述,實則是對情緒勞動的隱形規定。
線上溝通加重了情緒勞動負擔
互聯網與移動設備的普及,讓線上溝通成為工作常態,卻也加重了情緒勞動負擔。《2025中國職場情緒報告》顯示,83.7%的受訪者認為“情緒勞動已不限于服務行業”;65.4%的互聯網從業者將“線上秒回、語氣友好”列為加班之外的第二大負擔。
“在線上溝通中,語言表達和表情包的使用,成了情緒勞動的‘重災區’。”8月28日,在長沙某傳媒公司工作的鄧俏接受采訪時表示,線上回復消息需要反復拿捏分寸,“‘嗯’和‘嗯嗯’,‘好的’和‘好噠’給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對領導要用規矩的表達,對同事和客戶則要更活絡。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誤解,我之前就因為在句尾加了‘啊’字,被同事誤以為不耐煩”。
采訪中,不少受訪者表示,線上工作模糊了空間界限,工作與生活的邊界逐漸消失,情緒勞動也從8小時延伸到24小時在線。“休息日收到消息必須秒回,周末家庭聚會、年假外出旅游,也要隨時切換到積極工作的狀態。”鄧俏表示。
同時,在“客戶是上帝”“把公司當家”等話術包裝下,情緒勞動被納入“職業素養”范疇,拒絕情緒勞動會被認為“不專業”,因疲憊或情緒低落尋求幫助,還可能被貼上“抗壓能力弱”的標簽。
政府企業協同發力,探索破解路徑
情緒勞動作為職場中隱形卻關鍵的付出,理應被看見。破解情緒勞動過載困局,需要政府、企業、個體三方協同發力。目前,部分企業已展開有益探索,政府層面也出臺相關政策。
在湖南,有國企將員工心理關愛計劃融入黨建工作,通過專題授課、情景模擬等定制化服務,幫助員工緩解情緒消耗;部分私營企業則推出“不開心假”“情緒假”,為員工的情緒勞動提供補償。
愛爾眼科醫院旗下某門診部主任鐘純,在管理中格外關注員工的情緒狀態。“看到同事情緒不高,我會主動詢問,幫他們梳理和緩解情緒。單位還設置了心理咨詢室,方便員工尋求專業幫助。”鐘純表示,公司還會定期開展心理培訓,教員工怎么放松、緩解壓力。
湖南日報社“心靈之約”心理咨詢室一角
湖南日報社也為員工搭建了心理支持平臺,專門設置“心靈之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職工有需求可提前預約,單次咨詢時長1小時,咨詢費用由報社工會(婦委會)和心理健康公益服務團隊共同承擔。
政府層面也在積極行動。2025年8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社部、國家疾控局、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新修訂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并正式實施,首次將部分特殊應急救援人員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列為職業病,打破了工傷認定中“身體損傷優先”的原則;今年“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更是聚焦勞動者心理健康。這些變化標志著“看不見的勞動”逐漸進入公共視野,為情緒勞動的制度化保障邁出了重要一步。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