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馮競萱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8月22日,全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人匯聚一堂,復盤上半年成績與不足,謀劃下半年方向與路徑。會場之內,沒有虛言套話,只有扎實的數據、敏銳的發問和務實的對策。
省工信廳廳長王衛安一語道破現實:“在全國區域競爭格局中,湖南工業正面臨‘標兵漸遠、追兵逼近’的雙重壓力。”這句話,刻畫出湖南工業的真實現狀——前方,沿海省市加速領跑;身后,中西部省份奮起直追。
放眼全國,傳統制造業領域已淪為競爭熾烈的“紅海”,同質化加劇,需求增長乏力。然而在這場會議中,越來越多務實舉措勾勒出新的發展圖景:湖南不再執念于“紅海”搏殺,而是主動出擊,探尋那片屬于自己的“藍海”。
(五新隧裝車間。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育新培強,特色發展打出差異優勢
今年以來,湖南工業頂壓前行,穩中提質。1-7月,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經濟十強省第三位。其中,湘潭、永州、婁底、株洲、懷化、邵陽、益陽等市州增速均超9.0%。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各市州共同堅守的戰略定力,不盲目求規模,而專注提質量,持續鞏固優勢領域、鍛造新增長極。
在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車間內,工程師們面對“多品種、小批量”的非標定制需求,不再依賴傳統的反復試錯。通過三維仿真技術,他們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智能鑿巖臺車等設備的全流程模擬調試。據測算,該技術使產品開發周期縮短40%,研發成本大幅降低。
這是長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2023年,長沙啟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聚焦工程機械、先進計算、生物醫藥、煙花鞭炮四大行業,構建從供需對接到樣本推廣的全流程轉型機制。迄今,超500家中小企業踴躍參與。“企業普遍將數字化納入戰略規劃,‘看樣學樣’氛圍日益濃厚,”長沙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向南望去,“制造名城”株洲,優勢產業正熠熠生輝。今年上半年株洲軌道交通產業入選首批“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北斗核心產業產值增長34.4%,低空經濟躋身全國50強。如今的株洲,軌道交通產業的金字招牌越發閃亮。
永州則提供了另一種發展范式。1-7月,永州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1.4%。永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打造輕紡制鞋等特色輕工集群。今年上半年,永州通過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征集到77個產業轉移項目,總投資581.2億元,目前已簽約落地64個項目。一批優質企業紛紛落戶,資源稟賦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
精準發力,創新突圍“雙面夾擊”
成績固然可喜,但會議氣氛冷靜而清醒。當前湖南工業仍面臨三大挑戰: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綜合成本加壓、部分行業和區域承壓明顯。
“卷”不動了,就向“新”而行。需求不足的背后,是同質化、低端化供給過剩。湖南全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正是助企業跳出價格戰“紅海”、躍入價值競爭“藍海”的關鍵一躍。今年以來,全省新增5.8萬家企業上云、6548家企業上平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成效顯著。
“單打獨斗”不行,就“抱團發展”。成本高壓之下,產業鏈協同愈發重要。湖南持續強化產業集群培育,提升整體效能、降低系統性風險。省領導聯系產業鏈機制高效運轉,上半年“5+5”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產值9130億元,同比增長8%。新能源汽車、自主安全計算、新型能源材料、輸變電裝備等領域產值分別增長15.0%、14.5%、12.1%、8.4%。
“撒胡椒面”無效,就“精準滴灌”。針對區域發展不均衡,湖南實施差異化政策:鼓勵長沙、株洲等優勢地區突破“卡脖子”技術;支持永州等發展中地區強化基礎設施與要素保障。同時,全省協同紓解企業困境,如推出“工信e貸”,上半年累計為259戶中小企業提供788筆信用貸款,總規模達17.3億元。
王衛安特別指出:“任何組織、技術或產業都遵循‘S型曲線’規律。必須在成熟期結束之前,前瞻布局新業務,跨越至‘第二曲線’,實現持續成長。”這一理念正推動湖南工業以系統性創新打破路徑依賴,開辟全新賽道。
座談會落幕,湖南工業破局“雙面夾擊”的戰役,正邁向深水區。從各地清晰的思路與扎實的舉措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片不懼風浪、沉著向前的底氣。不“卷”規模、不“卷”價格,而要“卷”創新、“卷”質量、“卷”生態,尋找“藍海”乘風遠航。
責編:蘭宇琪
一審:蘭宇琪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