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士珍
在我的文學生涯中,難以忘懷的是馬珂小弟。盡管我們的年齡相差40多歲,但深厚的友情讓我們跨越了年齡的界線。數十年來我一直對他以“小弟”相稱。
20世紀80年代,作為懷化地區文聯副主席的我兼任沅陵縣委常委。沅陵縣巖屋潭水電站環境優美,我們地區文聯經常去那里舉辦筆會和文學講座。在一次文學青年的聚會中,我認識了正在讀中學的文學愛好者馬珂。那個時候他喜歡寫詩,已在《當代詩歌》《團結報》等發表過習作。我見他長著一雙靈動的眼睛,舉止也很文雅,便要他選些詩歌給我。我將他的組詩《秋天短歌》配上作者簡介,發表在懷化地區文聯主辦的《雪峰》文學月刊上。從那以后,我們常通書信,建立起聯系。
有一次收到馬珂的信函,說他牽頭匯集全國百余名文學青年成立了“星湖文學社”,并通過文朋好友集資的方式出版鉛印文學小報《詩苑》和《芨芨草》。我對他的行動表示積極支持,并應邀當起文學社的顧問,每期給報紙撰寫“刊首寄語”。
我的年齡比馬珂大許多,為表示親切,便對他以“小弟”相稱。后來馬珂考上大學,懷化火車站是他乘坐火車往返學校的起點和終點。學生時代的貧寒,往往讓年少的他到外面吃飯和住宿成了問題,于是我就請他往返學校時來家里吃住。那時無手機無座機,聯系不方便,我就給他配了把房門鑰匙,讓他可以隨時出入。我了解他,信任他,把他當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
記得有次馬珂放假回家時乘坐的是夜班車,他來到我家已是晚上10點多鐘了。得知他還沒吃晚飯,我趕緊給他做了一碗面條,里面打了兩個荷包蛋,還放上了云南菌菇。馬珂狼吞虎咽,很快吃完。他說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云南菌菇,味道鮮美極了。
友情是相互的。我的滴水之恩,馬珂涌泉相報。他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每年回沅陵都要到懷化來看我,他在海南省委政法委主辦的《海南法制報》工作期間,還邀請我去海南度假。1985年夏,我還與馬珂一起寫作了紀實文學《活著的“狼牙山五壯士”葛振林》,文章在北京《人民政協報》發表后,還被多家報刊轉載。20世紀80年代末,長篇小說《朝陽花》(我是執筆者)引發一場版權官司,馬珂對此十分關心。他約請一位知情又有正義感的老作家王立道撰寫了一篇萬多字的紀實文學《長篇小說〈朝陽花〉出版的臺前幕后》,刊發在《海南法制報·月末版》上,無疑對我是個巨大的支持,令我一直感慨至今。
馬珂去北京擔任一家文化報紙的執行總編時,也經常約我寫稿,并為我不定期開設專欄。后來他回湖南電視臺工作,除邀請我上文化訪談節目,還動筆寫下多篇散文,記錄我們的點滴友情。
2023年4月,馬珂應懷化市委宣傳部和懷化市讀書協會邀請,到懷化廣播電視臺錄制大型讀書節目《閱讀沅水》,他給我打了電話。因天氣突變,我想到馬珂出門時所帶衣物不足以抵擋懷化的風寒。我去商場根據推測,給馬珂購買了一套驅寒的服裝。晚上送到他入住的賓館,試穿后不大不小剛好合身。再次相聚,我們相談甚歡,直到深夜才不舍地告別。
這些年,馬珂還利用業余時間兼顧文學創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表了大量作品,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海外文摘》等刊物轉載,深受讀者喜愛。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湖南省文聯主席團委員、原懷化地區文聯副主席。馬珂,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